南京大學院校簡介
南京大學是直屬國家教育部的重點綜合性大學,坐落在鐘靈毓秀、虎踞龍蟠的六朝古都南京。自1902年創建以來,她先后經歷三江師范學堂、兩江師范學堂、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國立東南大學、第四中山大學、國立中央大學等時期;1949年8月8日,由國立中央大學更名為國立南京大學;1950年10月按教育部規定,去掉“國立”二字,逕名南京大學;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南京大學調整出工學、農學、師范等部分院系后與創辦于1888年的金陵大學的文學院、理學院等合并,仍名南京大學,并將校址從四牌樓遷至鼓樓金大原址。
今天的南京大學包括鼓樓、浦口、仙林三個校區,風景優美,建筑規模宏大,教學、科研設施先進,已發展成為綜合實力位居全國高校前列的一流大學?,F任校長為地球化學家陳駿教授。5月20日為校慶日。
南京大學始終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密相聯,與時代和社會的變革息息相關。早在“五四”時期,南京大學的前身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就是南京地區愛國學生運動的中堅。20年代初,一批共產主義先驅就在這里熱情傳播馬克思主義學說,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曾在此舉行??箲饡r期,以中央大學著名教授潘菽、梁希、金善寶等為主體的“自然科學座談會”和“民主科學座談會”,高揚民主、科學精神,為堅持團結抗戰和爭取民主而奔走呼吁,不懈斗爭,后來發展成為與中國共產黨“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九三學社。解放戰爭時期,中央大學的進步師生始終站在愛國民主運動的前列,1947年5月20日,中央大學學生發起了聲勢浩大的“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的“五·二○”愛國學生運動。中央大學更名為南京大學以后,這一追求真理的光榮傳統得到繼承發揚。1978年5月,由南京大學哲學系教師撰寫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幾經修改后,沖破重重阻力,以“光明日報特約評論員”名義發表,引發了全國范圍的“真理標準大討論”,成為思想解放運動的“第一聲春雷”。
近百年來,南京大學俊彥云集,英才輩出,為民族復興和社會進步作出了杰出貢獻。李瑞清、吳有訓、竺可楨、茅以升、柳詒徵、胡小石、陶行知、郭秉文、陳鶴琴、湯用彤、馬寅初、李叔同、熊慶來、童第周、金善寶、聞一多、張大千、徐悲鴻、傅抱石、嚴濟慈、吳健雄、李國鼎、羅家倫、顧毓琇、李方訓、吳宓、朱光亞、趙忠堯、賽珍珠、楊杏佛、呂叔湘、梁希、戴安邦、陳白塵、匡亞明等名家大師們曾在這里學習或工作過;中共中央、國務院表彰的23位“兩彈一星功勛”中,有6位是南京大學校友。
南京大學是我國國際學術交流活動最活躍的大學之一。1979年以來,南大已與近30個國家的200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學術交流和研究合作關系,主辦國際會議120余次,6000余人次的教師出國留學、訪問或進修,聘請外國專家學者4200多人次來校講學與合作,6000多名海外留學生先后在南大進修學習。李政道、丁肇中、楊振寧、普列高津、格拉肖、芒德爾等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被授予名譽教授或名譽博士稱號。美國前總統布什、法國前總統密特朗、澳大利亞前總理霍克等國外政要也先后來南大訪問。南京大學為直接借鑒國外的教學科研及管理經驗,積極探索多形式、多層次的國際合作模式,先后與美國霍普金斯大學合作創辦了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與德國哥廷根大學聯合建立了中德法學研究所、與日本郵政省共建了中國唯一的“多媒體遠程衛星教育系統研究室”等,其中,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經二十余年的建設與發展,成為中美兩國在教育學術領域合作的成功范例,受到中美兩國領導人的重視和稱贊,被譽為“不出國的留學園地”,在國際上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南京大學的改革和事業發展,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重視,以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支持。1992年,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親臨南大視察,并揮毫寫下了“把南京大學辦成具有國際影響和富有特色的教學科研中心”的題詞。1994年,南京大學被列入國家首批“211工程”建設序列。1999年7月和2006年10月,國家教育部與江蘇省人民政府兩次簽訂協議,在“985工程”一期、二期中連續共同注資重點建設南京大學,支持南大創建世界一流大學。2002年5月,南京大學以“承百年傳統、展輝煌成就、揚南大精神、創世界一流”為主題,隆重慶祝建校100周年,成功舉辦了“南京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世界著名科學家論壇”、“追問大師”等一系列旨在弘揚科學和人文精神的紀念活動,授予馮元楨等7位校友“世紀校友學術成就金質獎章”,25000余名校友及包括6位諾貝爾獎獲得者、120多位院士、100多位大學校長的數千海內外來賓抵寧參加校慶活動,各界校友和賢達為校慶認捐總額超過1.39億元,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強烈反響。
在新的世紀,南京大學將繼續弘揚傳統,深化改革,開拓創新,不斷探索富有南京大學特色的辦學模式,進一步提高辦學水平和辦學效益,朝著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的目標邁進,爭取早日進入世界一流大學的行列,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更大的貢獻。
熱門專題 更多+